市售七成清潔產品 成分含塑膠微粒

記者 張雲涵 陳融仟 採訪報導


近年來,許多廠商為了降低成本,將洗面乳或保養品中具有去角質功能的天然果核,替換成塑膠材質的小顆粒,也就是俗稱的塑膠微粒,而使用塑膠微粒的爭議,也漸漸被環保團體關注,因為一旦經過沖洗後,產品中的塑膠微粒很可能已經透過食物鏈,進到我們的體內,使人們面臨致癌的危機。

這些擦在臉上的洗面乳,使用後所殘留的藍色小顆粒,讓民眾認為達到了去角質的效果,但市面上其實有七成的洗面乳或保養品,使用的並不是植物果核,而是塑膠微粒。

塑膠微粒被清洗、使用過後,進入下水道排進海裡,吸附了海洋中的多氯聯苯、三氯乙烷等有機汙染物,因為體積像鹽一樣細小,容易被浮游生物誤食,進入食物鏈。蝦蟹類吃浮游生物、大魚吃小魚、人類再吃海鮮,這些有毒物質等於是長期累積在我們的身體裡。

清潔用品的背面,充滿密密麻麻的成份標示,我們該如何知道自己所使用的是否含有塑膠微粒呢?在產品中經常被使用的塑膠微粒可分為PE (Polyethylene)、PP(Polypropylene)、PET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以及尼龍(Nylon) 等類型,這些成份皆為脂溶性、難以分解,更會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傷害。

朝陽科大化妝品化學課程助理教授 陳耀寬:塑膠本身含有所謂的塑化劑,我們所知道的塑化劑裡面其實他的成分就類似人的雌激素,就是說雌性的會性早熟,雄性的會有所謂的這個性別錯亂,所以對人體的影響,女孩子就容易產生子宮頸癌或者是乳癌,男孩子男性女性化會造成不孕。

面對破壞環境及傷害人體的塑膠微粒, 我們有沒有辦法,在它們排入大海之前,有效的過濾掉呢?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賴威任主任:他(塑膠微粒)的顆粒直徑基本上小於1公釐,現階段來講就是在任何汙水處理的設備跟系統當中,他們其實都沒有辦法去節流這些相關的塑膠微粒的部分,一旦他進入到環境當中,基本上是很難再被蒐集回來。

至今在美國,已經有八個州通過立法,禁止塑膠微粒的使用、而加拿大也在今年七月跟進,台灣目前也積極推動相關法案,在台灣還沒有全面禁止使用塑膠微粒之前,消費者只能仔細檢查產品的成分標示,避免使用含有塑膠微粒的產品,保護自身也愛護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