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高如欣 林佩柔 吳佳憶 採訪報導
國片太陽的孩子,在今年九月上映,片中提到土地議題,描述家鄉土地逐漸遭觀光飯店佔據,部落族人為了守護傳統,共同復育梯田所面臨的困難,讓觀眾開始重視自己的家鄉,近年來學生力量深入社會,像是反課綱微調運動,身為電影導演,鄭有傑以自身的經歷與想法向同學們分享。
導演鄭有傑:學生關心自己的土地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因為有很多事情你開始關心,你才會開始去認識。
為了社會的發展,仍然有許多土地爭議事件持續在發生,例如臺中南屯曾經透過地景藝術表達對土地徵收的不滿,而面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存,該如何取得平衡,導演認為兩者不必然是對立的,真正該思考的是什麼東西是真正重要的。
導演鄭有傑:哪一個東西比較重要那其實就是價值觀的問題,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人說不要發展經濟,我不想要收入,在一個現在我們這樣的一個社會結構下面,需要收入、需要發展經濟,我覺得我們需要問的是,用什麼代價去換,然後以及是在發展誰的經濟。過去十六年來,每一個總統候選人口號都是要拚經濟,我們拼了十六年的經濟,但是我們的經濟這十六年來實際上是倒退的,某些人的經濟成長了,但是大部份的人的經濟是倒退的。
導演提到在求學階段,想像力是最豐富的時候,應該要好好珍惜並且加以利用,但是他認為現階段的學生普遍缺乏想像力,所以多去刺激想像力及增廣見聞是很重要的事情。
導演 鄭有傑:我們可以勇敢地去看一些我們本來不認識的地方的人或者是一些文化,一些我們本來不認識的一些價值觀,去刺激我們的想像,你要有想像力才會有同理心。有了想像力你就有可能去想像更好的未來,或者是去想像一個目標然後才會有希望,我們都講說我們要有希望,但那個東西其實很空泛,當它只是個口號。
從經濟系轉換跑道到傳播領域的鄭有傑導演,透過自我探索,找尋創作的意義,以電影帶觀眾去認識,感受平常比較少關注的議題,面對土地議題的爭議,我們要去思考的是,造成這個現況的背後原因是什麼,解決問題的方法又可以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