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鈴 雍和 採訪報導
朝陽科技大學第三宿舍的住宿生大多以外籍生和台灣離島學生為主,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習慣使得大家對垃圾分類有不同的認知,也造成垃圾無法確實分類。在三宿的垃圾子車裡可以看到一袋袋未分類的垃圾,比如清洗後可回收的紙容器與廢紙等不可回收的一般垃圾被堆放在一起。在不了解台灣垃圾分類方式的狀況下,面對和自己國家分類習慣的差異,外籍生只能透過自己來學習適應。
傳播系馬來西亞籍黃同學表示,馬來西亞的分類方式是分可回收跟不可回收,並沒有廚餘這一項,所以一開始的時候並不知道要把廚餘倒在廚餘桶,在被餐廳大哥說過之後才慢慢習慣。同樣是傳播系的陸生吝同學表示,自己只是看到大家在分類於是一起做,實則並不清楚具體分類方式。
文化差異對實施垃圾分類增加了障礙,但學校缺乏對外籍同學宣導垃圾分類的知識,也是主要問題。對此,外籍同學們建議學校多舉辦教育活動,普及垃圾分類知識。
傳播系馬來西亞籍汪同學認為,學校可以辦一些關於垃圾分類的生活營,讓同學可以透過生活營,去了解台灣的垃圾分類如何進行。資訊工程系陸生楊同學則認為,可以在校園裡開講座、趣味遊戲或是線上問卷調查,有獎競答的方式,讓更多學生更深入了解垃圾分類。
除了學校缺乏宣導外,有同學也反映,因為第三宿舍的回收桶沒有明顯標識字樣,無法讓同學確實做到垃圾分類。傳播系陸生吝同學表示,三宿只有一個垃圾箱,且並沒有做關於分類的標識,所以有時他幾乎不做分類。資訊管理系本地生張同學也表示,如果子車標識會比較清楚,讓一些把垃圾丟錯地方的人才知道正確的地方要丟哪裡。
對於同學反映的問題,住宿服務組主任陳康真表示,將對回收桶增加分類標識,並透過宿舍公佈欄、晚點名等方式進行宣導,讓同學們熟悉和認知垃圾分類,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目前住宿服務組已將垃圾桶分為一般垃圾、可回收類及廚餘,提醒同學們隨手做環保。相信學校在邁向國際化的同時,也能讓多元文化融合在無國界的環保教育中。